釋經與結構:馬太福音十三章的八個比喻

要明白聖經,是否一定要會原文?其實只要我們能夠讀懂文字,注意字義的平行或對稱,仔細觀察經文並且多讀幾次上下文,很多聖經中所謂難解的經文,其實都不是那麼困難。更進一步言,倘若我們能用理性與敬虔的心,來揣摩聖經作者寫作的思路,進而對經文做出結構分析,有時甚至會讓我們對原本耳熟能詳的經文(特別是敘事類型的經文)有耳目一新之感,進而得到更清楚的敘事輪廓或更深的體會。

在馬太福音十三章,馬太收錄一共八個耶穌所設的比喻。比喻,一般而言取材於實際的生活,並且通常只有一個作為比較的重點[1]。因此每個比喻都各自有其要傳達的訊息。但是當作者紀錄,收集,並且編排多個比喻在一起,這時讀者就必須考慮作者是否有其更深一層的含意,而做出如此的彙編?因此,適當地運用結構分析,就能夠幫我們在這時候找出作者編輯的思路。看回馬太福音第十三章:如果讀者想要尋求這章裡面各自比喻的訊息,就有必要先把整個十三章八個比喻放在一起觀察,比較,和並列。換言之,只有先用結構分析,找出整個彙編經文的結構所強調的主要訊息,我們才能找出解釋比喻的大方向,才會比較容易解讀出各自比喻的訊息。

以下只會談到我個人觀察,輔以聽過的一些講道者的分享,所觀察到馬太福音第十三章八個比喻的釋經進入方向。

在這八個比喻當中,我們可以注意到馬太特地穿插了一些耶穌講比喻時的時間與空間的紀錄,以及設比喻之外耶穌與門徒的一些私下的對話,作為整個比喻群組的背景與解說。此外,另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比喻安排的次序。

在稗與麥的比喻之前,耶穌先放了撒種的比喻。緊接這兩個比喻之後,祂舉了芥菜種的比喻,以及麵酵的比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十三章第一個「撒種的比喻」中並沒有任何關於時間的描述。而相反的是第二個稗與麥,第三個芥菜種,及第四個麵酵的比喻,看來都是會發生在世界末了之前(馬太福音13:40-43)。「世界的末了」乍聽之下好像與當時的讀者沒有切身關係,看似指向一個遙遠的未來。但若站在「承認耶穌為彌賽亞」的第一世紀猶太基督徒的角度來思索,就能夠明白「世界的末了」是指彌賽亞來到世上之後,宣告了現今邪惡世代的終了已經展開。簡言之,「世界的末了」指向今世的末了,開始於彌賽亞宣揚天國的福音,建立屬神的國度(教會),直到末日耶穌再次榮耀的降臨(參: 馬太福音24章)。

接下來的四個比喻,對比之前所提到的首先四個比喻,由編輯的手法來看是像鏡子的對映面:因為第五個藏寶,第六個尋珠,及第七個撒網這三個比喻,與之前所說的三個比喻(即:稗麥, 芥菜種, 與麵酵)相同,都有一個發生的時間結束點(馬太福音13:49)。奇妙的是,最後一個「文士受教」比喻,看似又呼應回到與第一個撒種比喻類似的場景設定– –一樣沒有任何關於時間的描述。

此時讀者心中大概可以明白,馬太特意把這八個比喻編輯在一次耶穌與門徒的對話當中,有其特殊意義: 在這八個天國的比喻當中,真正在講 “人的心對神的道” 會如何反應的教訓,應該是第一個 「撒種」的比喻, 以及最後一個 「文士受教」這兩個比喻所強調的重點。而馬太把這兩個比喻組成八個天國比喻的經文框架,目的告訴我們:當主耶穌來到世上,以彌賽亞的身分開始建立天國,在發展當中– –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 –人的心會如何對神的道反應,取決於這個人是否有謙卑受教的心。

由此進入經文,我們可以理解這八個比喻的解釋大方向:在屬神的國度(教會)於今世發展時,我們(聽比喻的聽眾)不能只喜歡聽某種道理,而是要不斷虛心受教。比如說,我們不能只喜歡聽「愛裡面沒有懼怕」的訊息,卻不喜歡聽到「公義與審判」的訊息。因為聖經是神的道,不變的,但我們的心是否只對某些道理是好土,而對某些道理卻是荊棘之地?不論如何,神國發展總要每個人都像文士受教一樣。

因此,存著「謙卑的心受教」應該是第十三章當中天國八個比喻中最重要的個人因素,也是天國發展的重要關鍵。如此一來,我們才能明白為何主耶穌在講解時引用以賽亞先知的預言,講明當時神的子民(猶太社群)對聽到的神之道的反應。換言之,跟隨耶穌的門徒與之後的馬太福音讀者群對神的道的反應如何,才是耶穌設這些比喻時所關心的重要關鍵(馬太福音13:11-17)。而馬太特地穿插的一些耶穌講比喻時的時空的紀錄,以及耶穌與門徒的一些私下的對話,作為整個比喻群組的背景,目的也是要間接勉勵讀者,要像這些門徒追問到底,甚至進入屋內,就可以聽到更多比喻的解說。如: 稗與麥的比喻喻體解釋,就是在進入屋內,耶穌才在私下對其門徒做出的補充。

而當我們觀察到這個編輯八個比喻的主要訊息之後,就可以更清楚十三章中間的六個比喻,其實是講論天國在今世的發展趨勢以及以後的情況。因為這六個比喻都有其發生時間點的設定。而影響天國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卻是框架比喻(第一個與第八個)所要強調的:人心對神道的反應。

[1] Roy B. Zuck,《基礎解經法》,楊長慧譯(香港:宣道出版社,2001年2版),頁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