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教會,就當預備迎見你的神!

序:這篇算是回應網友Monica Augustine Chen的〈傳道者總愛泡茶混日子?淺談教會的泡茶文化〉[1]

當神要展現祂的同在,在舊約,就會有雷轟閃電密雲(出19-20章)大有角聲,威嚴可畏地降臨。並且,神會如此展現他的威嚴可畏,目的就是要屬神的人,都能「當預備迎見你的神」(摩4:12)。

可見神要求人來到祂面前者必須先「自潔」(出19:10-15)!

同樣在新約亦然!正因我們事奉的神是與舊約相同的永生神(來10:31),故此,希伯來書作者說這是來到永生神城邑(教會)的人必須要有的認知(來12:22)。不然,不先自潔,造成只有肉身來到教會,心靈卻因世俗的憂愁或憤恨不平而沒有見到神,這樣豈不可惜?

因此,我個人基本上認為,真正來教會尋求神的,真正認識神的人,他們都會像兩次遇見神的列祖雅各——自潔內心以遇見神。雅各,就是因為曾經與神相遇過兩次(一次是夢見天梯,一次是在雅博渡口),並且又在神的保守中有驚無險的成家立業,所以他非常的有體驗。但雅各沒有因此褻慢神,褻慢神的家(伯特利)。相反的,當雅各識主越深,他越是敬畏神,甚至還會再被神提醒要還願時,更主動帶領自己的家人「自潔」,準備回去夢見天梯處的伯特利築壇敬拜(創35:2)。

換言之,沒有自潔,就無法預備迎見你的神!

故此,看回今天的討論議題:當我們在神的家中,看到有些傳道人在泡茶聊天,他們是在混日子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首先應該要觀察的是:這是在不適當的時間嗎?如果是在大家聚會時候泡茶,這當然值得非議,因為時間不恰當,也表現出沒有在神的家朝見神之前先「自潔」預備內心。

但如果是在聚會完之後的泡茶喝咖啡呢?這時,我們就應該要省思自己,是否真的知道他們的動機?也許傳道是要營造一個敞開心胸的聊天環境 —- 如畀予所說的實體版的clubhouse?他們泡茶的目的與用意,是不是打算要從閒聊開始,進行輔導,或開始婚介的起手式?亞伯拉罕的老僕人有沒有先問利百加給水喝,然後進一步觀察「耶和華有無給他通順平坦的道路」?

由此可知,倘若我們是在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就妄下定論,我們又憑甚麼去責備路加福音的法利賽人西門,他心中嘀咕有罪的女人在洗耶穌的腳?(路7:36-43)?特別是當我們說教會是永生神的家,而屬神的忠僕必須要各自在主面前交賬(太25:14-30),我們又是誰,竟能論斷主的僕人(羅14:4)?

我們不要忘記,保羅曾經如此告誡提摩太:教會,是永生神的家,有真理的柱石與根基。但這不表示神不願意有罪的人來親近祂,也不是說神揀選的工人就比其他信徒更高人一等。今天,只要我們願意自潔,敞開內心,我們自然會發現我們已經有這clubhouse邀請卡,融入這個「家」,融入這個「教會」!甚至就像就像舊約時代,當所有人都自潔,預備迎見這位神,神還允准摩西,亞倫,拿答,亞比戶,並以色列長老中的七十人,都能上山,看見以色列的神,而他們又吃又喝,享受在主內的團契(出24:8-11)。

或說:這不是只有以色列中特定的人才有的特權嗎?面對這樣的質疑,我只會說,這誤會可大了!因為來到新約,我們可以從馬大與馬利亞的故事看到神的原意不是如此!因為一般人都以為,馬大馬利亞故事在於哪個較得寵,甚至會為馬大叫屈。但這故事的記載,其重點本來不在於「誰服侍誰」,或「耶穌要陪伴誰」等議題。這個故事的記載關鍵,應該是在「馬利亞坐在耶穌的腳前,呼應回申命記33:2-3以色列每個人都要坐在神腳前,尊主(彌賽亞)為王」這點!

因此,從這角度來思考,我們就可以清楚為何耶穌會說馬利亞是選擇上等的福分:因為她對於彌賽亞來到的新世代, 抱持的是一種渴望想要親近主的態度。馬大在教會的服侍,不是不好,而反倒可能是因為其優先次序沒有把握住關鍵,而導致耶穌用可惜的角度來表達祂的心疼。

這樣看來,我們是真的來到神的家!只要我們願意自潔,我們可以遇見神!只要我們願意敞開心胸,我們也可以與其他人喝茶,團契,分享生活中的恩典,彼此鼓勵,有在地如天的感覺,因為耶穌在我們之中!

總言之,在我們的心中,只要眼睛得開,除去苦毒或憂慮,就能看到「教會」,不是充滿政治算計的House of Cards (紙牌屋),也不會只是看到侷限在如同clubhouse社群媒體的實體版的功能面。相反的,我們會更進一步,看到我們是真正來到神的面前,親自體驗神的同在,而且能真正由衷的說: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

[1] Monica Augustine Chen的〈傳道者總愛泡茶混日子?淺談教會的泡茶文化〉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363855513977664&set=a.191972391165988

釋經與結構:馬太福音十三章的八個比喻

要明白聖經,是否一定要會原文?其實只要我們能夠讀懂文字,注意字義的平行或對稱,仔細觀察經文並且多讀幾次上下文,很多聖經中所謂難解的經文,其實都不是那麼困難。更進一步言,倘若我們能用理性與敬虔的心,來揣摩聖經作者寫作的思路,進而對經文做出結構分析,有時甚至會讓我們對原本耳熟能詳的經文(特別是敘事類型的經文)有耳目一新之感,進而得到更清楚的敘事輪廓或更深的體會。

在馬太福音十三章,馬太收錄一共八個耶穌所設的比喻。比喻,一般而言取材於實際的生活,並且通常只有一個作為比較的重點[1]。因此每個比喻都各自有其要傳達的訊息。但是當作者紀錄,收集,並且編排多個比喻在一起,這時讀者就必須考慮作者是否有其更深一層的含意,而做出如此的彙編?因此,適當地運用結構分析,就能夠幫我們在這時候找出作者編輯的思路。看回馬太福音第十三章:如果讀者想要尋求這章裡面各自比喻的訊息,就有必要先把整個十三章八個比喻放在一起觀察,比較,和並列。換言之,只有先用結構分析,找出整個彙編經文的結構所強調的主要訊息,我們才能找出解釋比喻的大方向,才會比較容易解讀出各自比喻的訊息。

以下只會談到我個人觀察,輔以聽過的一些講道者的分享,所觀察到馬太福音第十三章八個比喻的釋經進入方向。

在這八個比喻當中,我們可以注意到馬太特地穿插了一些耶穌講比喻時的時間與空間的紀錄,以及設比喻之外耶穌與門徒的一些私下的對話,作為整個比喻群組的背景與解說。此外,另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比喻安排的次序。

在稗與麥的比喻之前,耶穌先放了撒種的比喻。緊接這兩個比喻之後,祂舉了芥菜種的比喻,以及麵酵的比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十三章第一個「撒種的比喻」中並沒有任何關於時間的描述。而相反的是第二個稗與麥,第三個芥菜種,及第四個麵酵的比喻,看來都是會發生在世界末了之前(馬太福音13:40-43)。「世界的末了」乍聽之下好像與當時的讀者沒有切身關係,看似指向一個遙遠的未來。但若站在「承認耶穌為彌賽亞」的第一世紀猶太基督徒的角度來思索,就能夠明白「世界的末了」是指彌賽亞來到世上之後,宣告了現今邪惡世代的終了已經展開。簡言之,「世界的末了」指向今世的末了,開始於彌賽亞宣揚天國的福音,建立屬神的國度(教會),直到末日耶穌再次榮耀的降臨(參: 馬太福音24章)。

接下來的四個比喻,對比之前所提到的首先四個比喻,由編輯的手法來看是像鏡子的對映面:因為第五個藏寶,第六個尋珠,及第七個撒網這三個比喻,與之前所說的三個比喻(即:稗麥, 芥菜種, 與麵酵)相同,都有一個發生的時間結束點(馬太福音13:49)。奇妙的是,最後一個「文士受教」比喻,看似又呼應回到與第一個撒種比喻類似的場景設定– –一樣沒有任何關於時間的描述。

此時讀者心中大概可以明白,馬太特意把這八個比喻編輯在一次耶穌與門徒的對話當中,有其特殊意義: 在這八個天國的比喻當中,真正在講 “人的心對神的道” 會如何反應的教訓,應該是第一個 「撒種」的比喻, 以及最後一個 「文士受教」這兩個比喻所強調的重點。而馬太把這兩個比喻組成八個天國比喻的經文框架,目的告訴我們:當主耶穌來到世上,以彌賽亞的身分開始建立天國,在發展當中– –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 –人的心會如何對神的道反應,取決於這個人是否有謙卑受教的心。

由此進入經文,我們可以理解這八個比喻的解釋大方向:在屬神的國度(教會)於今世發展時,我們(聽比喻的聽眾)不能只喜歡聽某種道理,而是要不斷虛心受教。比如說,我們不能只喜歡聽「愛裡面沒有懼怕」的訊息,卻不喜歡聽到「公義與審判」的訊息。因為聖經是神的道,不變的,但我們的心是否只對某些道理是好土,而對某些道理卻是荊棘之地?不論如何,神國發展總要每個人都像文士受教一樣。

因此,存著「謙卑的心受教」應該是第十三章當中天國八個比喻中最重要的個人因素,也是天國發展的重要關鍵。如此一來,我們才能明白為何主耶穌在講解時引用以賽亞先知的預言,講明當時神的子民(猶太社群)對聽到的神之道的反應。換言之,跟隨耶穌的門徒與之後的馬太福音讀者群對神的道的反應如何,才是耶穌設這些比喻時所關心的重要關鍵(馬太福音13:11-17)。而馬太特地穿插的一些耶穌講比喻時的時空的紀錄,以及耶穌與門徒的一些私下的對話,作為整個比喻群組的背景,目的也是要間接勉勵讀者,要像這些門徒追問到底,甚至進入屋內,就可以聽到更多比喻的解說。如: 稗與麥的比喻喻體解釋,就是在進入屋內,耶穌才在私下對其門徒做出的補充。

而當我們觀察到這個編輯八個比喻的主要訊息之後,就可以更清楚十三章中間的六個比喻,其實是講論天國在今世的發展趨勢以及以後的情況。因為這六個比喻都有其發生時間點的設定。而影響天國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卻是框架比喻(第一個與第八個)所要強調的:人心對神道的反應。

[1] Roy B. Zuck,《基礎解經法》,楊長慧譯(香港:宣道出版社,2001年2版),頁271。

Ecce homo!

他們從何珥山起行,往紅海那條路走,要繞過以東地。百姓因這路難行,心中甚是煩躁,就怨讟神和摩西說:你們為什麼把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死在曠野呢?這裡沒有糧,沒有水,我們的心厭惡這淡薄的食物。於是耶和華使火蛇進入百姓中間,蛇就咬他們。以色列人中死了許多。

百姓到摩西那裡,說:我們怨讟耶和華和你,有罪了。求你禱告耶和華,叫這些蛇離開我們。於是摩西為百姓禱告。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製造一條火蛇,掛在杆子上;凡被咬的,一望這蛇,就必得活。摩西便製造一條銅蛇,掛在杆子上;凡被蛇咬的,一望這銅蛇就活了。(民數記二十一章4-9節)

每當讀到約翰福音三章14節與十二章32節,就不自覺再次翻回約翰所記,耶穌所引,這段民數記之選民歷史。除了感嘆罪之傷人如火蛇,更為神所預備之銅蛇救贖–耶穌十架的救恩—感念不已。

直到今日,重溫民數記經文,竟體悟出另一番感受:

百姓到摩西那裡,說:我們怨讟耶和華和你,有罪了。求你禱告耶和華,叫這些蛇離開我們。於是摩西為百姓禱告。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製造一條火蛇,掛在杆子上;凡被咬的,一望這蛇,就必得活。(民數記二十一章7-8節)

原來,即便是摩西為百姓代禱,即便是百姓認罪,神的回應,並不是就此除去造成百姓痛苦的火蛇,或是驅使這些火蛇離開。相反地,神要這些在曠野漂流多年,渴望進入應許國度的選民,專一定睛在這條被舉起的銅製火蛇,才能得以存活。

為什麼?

在神眼中,凡是掛在木頭上的,是被咒詛的!即便1300年之後,是由「祂」被掛在木頭上,為的是要親身擔當我們的罪 [1],神依然要藉著這個選民歷史的一頁,告訴神的選民:「務要望向這條銅蛇!」因為,造成神選民的苦難,即便是因著罪,即便是今天已有被十架高舉的「祂」所成全這救恩,神依然要祂的選民,勇於面對造成苦難的根源!

只有這樣,才看得到解決苦難的藥方!

就像當初被咬的以色列選民,所要做的,就是面對並定睛在造成他們痛苦與驚恐的火蛇的形狀—-即便這只是一條銅作的火蛇!即便不是被掛的「火蛇」所造成你今天的受苦!但,只有你先勇敢面對這銅蛇,你才能看到被高舉的銅蛇背後:

被高舉的這人!Ecce homo! [2]

[1] 經文引自彼得前書二章24與加拉太書三章13

[2] ecce homo即拉丁文:看哪!這人!之意。語出約翰福音19: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cce_homo

附圖為A.D.1605年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Michele Angelo Merigi da Caravaggio所繪的Ecce homo ( 看哪!這人!)